top of page

氣候變遷下,林邊場域的在地調適

  • paggy320
  • 2022年3月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氣候變遷是當代世界不可迴避的核心議題,IPCC《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嚴正警告「人類生存紅色警報已經拉響」,若要避免氣候災難,必須在未來10年大幅減碳;它必須從跨領域、跨疆界、科技整合的角度予以認識,它的迫切性涉及每個國家、區域與地球公民。


「農牧共好與農綠共生」USR計畫其中之一目的正是以此為題,希望能以林邊為實踐場域,透過技術方案與社會設計,協助台灣社會找到調適方案。




去年,成大團隊與在地團隊合作,開發光電板下科技養殖,吸引外界注目,今年成大團隊更直接將課程開設在林邊,希望透過場域認識、多重關係人對話、實踐方案操作等密集課程設計,以生態變遷、產業變遷、空間變遷三條軸線,讓修課學生思考全球氣候變遷對當代公民的影響及重新梳理與紀錄在地自然環境與社區共作的「地方知識」,課程結束後提出在地實作/知識的紀錄及個人參與心得報告,反饋地方。


面對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是兩大重要策略

為了減緩全球溫度上升,各項國際組織莫不努力透過消費市場、金融手段來驅使企業從原料採購、製程到消費須更符合淨零碳排原則,同時也需要因地制宜的各項「在地調適」手段來協助在地因應極端氣候的各項挑戰。

「林邊」是台灣氣候調適行動史上需好好記上一筆的地方,因為不僅在這裏開創「養水種電」先河,也曾開創出「光采濕地智慧微電網」計畫,帶動台灣一連串能源轉型與反思的行動。


民間自力打造—光電板下新鮮事

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除了自力在退縮的海岸線養灘造林外,近年也與華城光電合作,在光電板下端上一道道友善環境的風土料理,部分食材正是來自光電下「除草-黃牛-蚯蚓-農作」的微循環農業試驗;同時,也與向陽光電合作,在光電溫室內,種植著一排排的綠金作物—香莢蘭,希望能為沿海光電產業帶來希望的馨香。

面對挑戰,工作室向來摸石過河,做中學,這群人都不是農業專業、也不是生物專業、能源專業,但憑藉著一股對環境的熱愛與好奇心,累積出一身實作好功夫。

這是台灣氣候在地調適行動的耕耘者,致敬!


Comment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