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藻技術投入環保 - 張嘉修、陳俊延老師
- 成大人社團隊
- 2020年8月1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成大微藻生技與工程中心結合了各校、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開發出了一系列的微藻應用科技,其中的張嘉修老師與陳俊延老師同時也是成大「農牧共好農綠共生」USR計畫的共同主持人。以下將由兩位老師現身說明自己參與USR計畫的初心,以及109年上學期的課程規畫。
張嘉修講座教授

參與計畫的動機
當初參與這個計畫,是希望讓大學發揮其社會正向影響力,落實社會責任,強化大學與區域城鄉發展之在地連結合作。並在計畫中幫助農民解決目前遇到的問題,協助農民學會培養微生物菌,以降低農民生產成本與友善農業推廣門檻。
課程規畫
課程名稱:能源與環境生物技術
開課單位:化學工程學系 碩博班
授課老師:張嘉修 上課時間:每週四 6 - 8
這學期的課程為碩博班的講義課,除了希望厚植學生專業能力,強化獨立思考及創新研發能力,並期望讓學生能重視群我關係與社會責任。在社會責任的培養上,預定邀請計畫實踐場域的業師、地方民眾等進行分享與交流,提供學生另一種從實務出發的視野與思考,以及與第一線工作者溝通之經驗。
想向學生説的話
希望大家能藉由這個計畫與課程,培養出良好之環境保護意識與國際觀,並具有終身學習成長與奉獻社會之能力。
陳俊延研究員

參與計畫的動機
微藻生技與工程中心致力於微藻之應用與發展,過去主要走產學合作,但我們也希望微藻能有更具社會意義的應用。台灣有7成的養豬戶是5,000頭以下的小型養豬場,也是主要的畜牧廢水汙染源,由於他們的資金有限,我們希望能創造出一套他們能夠用得起的廢水處理技術,降低汙染。在服務社會的考量下,這兩年已經在屏東、台南等地與畜牧場合作,進行畜牧廢水處理試驗。目前也正在尋找藻菌處理後廢水的去處,尋找願意合作使用灌溉的業者,達成真正的循環經濟。
另外在漁電共生的議題上,最初是因為屏東一帶有許多地層下陷嚴重的土地,為了為民眾找到土地的新價值,在台灣糖業協會的邀請下,微藻中心協助建構了創新微生物與水循環系統,提升在太陽能板下水產養殖的效益,希望能進一步協助國內綠能產業,邁向兼顧新農業以及綠能新里程碑。
想向學生説的話
台灣的氣候與地理位置十分適合藻類生長,也孕育出豐富且多樣化的本土藻類物種與基因庫資源,藻類科技在全世界蓬勃發展,此計畫將藻類應用在畜牧廢水處理以及漁電共生方面,幫助農漁民用友善環境的方法解決目前困境,我希望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廢棄物如何循環再利用,創造多元產值,進一步符合政府循環經濟政策,並使土地多元化應用發揮其最大價值。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