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成大人社的農民社群經營

五月的官田飄著細雨,來自臺南各地的五十幾位農民湧入了拔仔林活動中心,臺上有人分享如何種出全國冠軍的紅龍果,另一位農民則侃侃談起小番茄缺鐵狀況改善的歷程;中場休息時,大家熱情地討論著剛剛臺上分享的各種心得,後方桌子擺滿了飽滿、鮮甜的各種作物讓人鑑賞、品嘗。這個被農民暱稱為「回娘家」的分享會,便是成功大學人社中心推動農民共學機制的一種呈現。

成功大學人社中心自107年第一期USR計畫開始,因應官田、歸仁等地的農業廢棄物問題,分別與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下稱食品所)、台灣糖業協會(下稱糖協)等單位合作,導入光合菌等微生物技術,協助畜牧場培養自場菌種來減輕臭味問題,並與周邊農民發展合作關係。在此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對友善農業的關注,與合作單位共同組織出多個地域型與作物類型的農民共學社群。


農民上台分享自己如何使用光合菌、栽培技巧等

這些農民並非只是在通訊軟體上分享問候圖的網友,他們除了在網路討論農耕問題、解決技術、共同採購資材與苗種,也會相約參訪彼此的農田,進行實地觀摩與交流。然而技術與知識往往關係到實質利益,為何這些農民願意保持社群關係,並將原屬於私人的知識公開分享?這可從人社中心與合作單位在經營社群過程中,所建立的社群基礎、共學氛圍與轉換機制三個面向來說明。


社群基礎的建構

首先在社群基礎的建構上,在糖協的建議與成大的協助下,食品所除了將光合菌技術教學調整為到在地開班,減少農民奔波的成本,並將培養過程中的觀察與紀錄納入訓練之中,在課後也持續透過通訊軟體組織農民,引導農民學習相關能力並養成紀錄習慣,成為農民能向專家與其他農民請益討論的基礎資料。此外,由三個單位共同組成的輔導團隊也經常至農場與牧場進行實地訪視,除了敦促農民動手培養與應用,也讓輔導團隊得以持續追蹤農民的學習狀況,減少因觀念錯誤而放棄學習與應用的情形。


輔導團隊與參與USR計畫學生共同到光合菌班農民之農場訪視

共學氛圍的營造

然而輔導團隊無足夠人力追蹤所有社群成員,為擴大對成員的影響,共學氛圍的營造便相當重要。在前述的田間訪視中,作為主人的農民常會講述自己的經營管理概念,以及對技術的期待,這個過程讓農民感受到自己作為主體,並被鼓勵說出自己的關注與興趣。訪視時,在課堂上選出來、本身也是農民的在地班長也會一同前往,同時亦開放其他積極學習的農民同行,無形中深化了農民彼此的關係與交流。另一方面,班長也成為地域型農民社群的核心角色,就近協助社群內部事務,例如訂購資材等,班長的農場常成為社群成員重要的交流據點,也有些班長會主動規劃訪視行程,或是其他實體交流活動。在台南班,成大的駐地助理更以副班長的身分進行輔助,組成培養基分裝小隊,使農民更易於取得資材去培養光合菌,也讓在地的農民更有團隊參與感。另外,亦有幾位成大同學透過USR計畫參與培養基小隊,也讓成大同學藉此更加認識友善農業與農民社群在現地的面貌。


轉換機制的設計

最後,在轉換機制的設計上,成大團隊與合作單位除了盡量鼓勵農民在網路群組上發表心得引發討論外,也協助確立了分享的內容格式,在農民貼出作物照片後,引導他們說出微生物的使用量、時機、方法,以及使用後的影響,這個格式成為農民具體的表達方式,幫助農民將心得整理得更為具體、具參考價值。若有較積極且應用技術較成熟的農民,有時也會被邀請到其他社群分享,成為「農民師傅」。除了在網路社群上的共學,實體分享活動更是一種多功能、公開的學習行為,透過上台分享的過程,農民必須先回顧、反思自己的學習情形,並整理出值得分享的獨到經驗,將隱性知識轉換為顯性知識,並練習表達與論述。


成大林從一副校長頒發感謝狀給積極分享的農民師傅們

透過這些基礎與機制的建構,農民社群逐漸展現出自發的知識共享、共學與互助行為,同時,這些交流互助讓農民得以交換友善農業技術,降低失敗風險,更結交到一群同樣願意為土地付出心力的夥伴。成大人社中心將持續推動社群經營,鼓勵農民持續投入友善農業,邁向環境永續的最終目標。


參考資料:何星瑩,2020,《農民共學機制的建構與運作-以光合菌農民共學社群的發展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