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重要之物趨近,你必須做出回應-簡義明老師
- 成大人社團隊
- 2020年8月1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成大USR計畫除了由團隊成員深入場域、採取實際行動協助在地居民,參與教師們也規畫了一系列的相關課程與工作坊,從第一線人員分享討論、到實際帶領學生走入現場,讓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了解議題,進而選擇自己的行動。 以下邀請計畫主持人簡義明副教授來談談自己如何將課程與計畫結合,以及本學期的課程規畫。
簡義明副教授

何謂學習?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對這個提問的回答是:「當重要之物趨近時,你必須盡力做出回應。」
當我在香港學者許寶強《缺學無思》這本討論香港大學體制與教學的書中讀到這段話時,有種非常強烈的撞擊與共鳴感,它不但提醒著我身處大學的教研位置中意義為何,也質問著我當前學術界的競逐與獎懲報償體制,是如何制約著、封鎖著學習的可能性。幾年前,因緣際會下,我開始參與大學社會責任的相關計畫,也開啟了我重新面對何謂「研究」與「教學」的反思契機, 109年上學期我將透過「自然書寫與生態批評]、「文學與生態專題」這兩門課程,帶領學生參與討論本計畫的相關議題。
課程規畫
自然書寫與生態論述是晚近在人文學科領域裡面相當重要的現象與議題,在109年上學期開設的兩門課程希望用脈絡性、比較性、跨學科(文學、環境史學、生態學、環境倫理學、視覺藝術、人類學)的視野引領學生探索相關問題,同時亦兼顧微觀的文本解讀,並搭配USR計畫的場域與問題探索,透過田野調查與實作,帶領修課學生共同建構更具現實感與生態視野的書寫文本。
課程名稱:自然書寫與生態批評
開課單位:台灣文學系 大學部
授課老師:簡義明 上課時間:每週二 5 - 6
在大學部的「自然書寫與生態批評」課程中,著重在帶領學生思考「自然」如何被再現、敘述與論述,在當代台灣自然書寫的脈絡中,這是個沒有被真正考掘過的問題。當寫作者以各自的關懷在文本中去投射對「自然」的想像時,我們所看見的,其實還是人類的目光所建構的圖像,故「自然」可能是宗教、鄉愁、烏托邦與各式各樣的救贖。本課程會導入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農牧共好與農綠共生」的思考與操作,一方面反思性的去回顧從西方到台灣自然書寫的脈絡與核心思考,另一方面則讓學生到場域踏察,以他們的認知與體悟為根底,用分組合作的方式,深入探討與記錄三個回應當代環境危機的重要議題。
課程名稱:文學與生態專題
開課單位:台灣文學系 碩專班
授課老師:簡義明 上課時間:每週二 A - C
在碩專班的「文學與生態專題」課程中,將會反思性地回顧從西方到台灣自然書寫的脈絡與重要議題,學生們需閱讀STS幾部重要論著,辯證更多複雜的生態、農業、科技與社會的論題。課程亦規畫引領學生到場域踏察與記錄,以他們的認知與體悟為根底,進而去書寫、挖掘各種權力關係編製而成的環境議題。場域踏察的主要議題為「農牧共好與農綠共生」,結合本USR計畫,跨出單一場域,面對氣候變遷、環境變異的挑戰下,當代台灣農業與能源如何以新的模式發展之問題。
想向學生説的話
儘管課程名稱不是新的,但是學習的方法與內容是抵達現場,面對台灣環境危機與農業困境之現實,而重新啟動的。讓我們共同學習,在一個更不設限,更接地氣的語境裡學習。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