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教室走進田野─學生參與農民共學社群的經驗談

已更新:2020年8月12日

畢業後隨即面對多變、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是這一代大學生的重要課題。教育部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鼓勵大學投入社區,進行社會實踐,事實上也是大學培育人才的新趨勢。

成功大學農牧共好USR計畫讓學生直接進入農民共學社群,參與他們在線上與線下的各式行動,以及跨領域的知識共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場域跨出了學校的範圍,在實踐過程中同時扮演了施(幫助)與受(學習)的角色,農民與學生成為彼此的知識來源,甚至有研究生進一步以農民社群為主題,完成了學位論文。

究竟,學生在過程中看到了什麼?學習了什麼?我們邀請了兩位深入參與農民社群的同學現身說法,從他們的角度,來看農民社群為他們帶來什麼啟發與收穫。

生科所周子妤(左)與建築所何星瑩(右)長期參與農民共學社群

生科所周子妤同學

當初參與計畫的動機

會投入這個計畫並參與農民社群,主要動機是因為本身是生物背景,對農業的實作有興趣,例如如何管理農田、計算成本等,也會想知道光合菌這樣的微生物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實務上,可以有什麼幫助。

在參與農民社群的過程中的啟發與收穫

在參與的過程,確實學習到很多。因為過去在課本上學到的都是理論,例如植物生理學等等,而和農民互動的過程中,農民談到的東西是更細緻的,例如原來花有分公花母花,從土裡長出來是什麼模樣,有一種比較落實到土裡的感覺。


這種學習跟學校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系上的實習課,學習的東西依然是在學校教育的框架內,但是在農民社群中,我們可以了解如何用農民的角度思考,而且因為社群裡有許多不同的農民,每個人都有他們獨到的操作與經營方式。


參與經驗對未來的幫助

生物學群的職涯發展相當廣泛,對我而言,其實參與農民共學社群的經驗,也是職涯探索的過程,未來我也確實有考慮從事農業及食品業相關工作。所以,能透過進入農村現場的機會拓展視野及人脈,對未來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和農民互動的過程中,農民談到的東西有時是更細緻的

建築所何星瑩同學

參與計畫的動機

最早是因為協助農牧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的部分,而開始參與台南農民社群的相關活動,隨著持續的參與,農民社群變成論文中的研究對象。

對農民社群的觀察

這幾個農民社群有一個很有趣的特色,農民所談都是自身經驗,畢竟他們不是學理型的專家,一開始大多是非常內斂、不願啟齒。經過一番鼓勵之後,他們可以在分享會的台上講得口沫橫飛,即便談的內容未必百分之百正確,還是對這個群體的共同學習有很大幫助。因為他們敢把想法講出來,才能夠激發出更多後續的討論,這些事情就有可能被詮釋得更清楚、更全面,也能讓大家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及時修正,我覺得這件過程是農民共學社群最大的價值。

除了跟食品所、糖協等團體合辦的分享會之外,在簡老師的鼓勵下,成大的駐地助理也推動了台南跟高雄的培養基小隊成立,透過線下的互助行動來凝聚社群。這樣的好處是在每次舉辦實體社群活動的時候,就會有一批人前來幫忙,同時由於經常見面、討論光合菌的使用,也有助於線上社群的活絡,這些人就成為地方社群的種子與基礎。不過這種經營方式目前仍很需要成大的持續投入。

何同學亦幫助歸仁地區的畜牧場嘗試微生物處理廢水方案與媒合後續澆灌,深受畜牧場老闆與員工信任

參與經驗對未來的幫助

以建築系的背景來說,很難得有機會可以看到這麼多農民聚在一起討論,這些討論除了對他們的耕作有實質幫助,也讓我們更了解農村以及農業這個領域的實務狀況。這樣共學的平台很有趣,透過成大夥伴、農民以及外部NGO組織等不同領域人們的參與,逐漸描繪出知識共創的輪廓。因此,我決定把這樣的過程記錄下來,成為論文探討的主題。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透過進入農村現場與農民互動,我也更能夠跳脫過去身為消費者接收到有關農業的片面資訊,看到農民做的種種選擇,背後其實都有很多複雜的因素。這樣知識轉譯的經驗,我想對未來不管從事哪方面的工作,都是很實用的。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