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實驗室走入社會現場-環工系學生的場域參與經驗談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之重要目標,是希望大學能夠走出圍牆,進行社會參與,鼓勵學生發揮專業知識及創意,改善學用落差,因此「學生參與」是計畫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在第一期的報導中,曾經介紹了生科所與建築所的學生如何進入農民社群,透過長期陪伴達成共學,也有人以此完成學位論文。但除了直接進入社群之外,大學生還有什麼參與方式呢?本期訪問了5位環工系的大四學生,讓他們來談談在黃良銘教授的引導下,自己如何從實驗室走到現場,以及過程中的甘苦與收穫。




關於「環境工程實作」這堂課


在環工系的課程規劃中,大一到大三以講義課程為主,大四則開始會有一些參訪、或是讓學生到場域調查的課程。而「環境工程實作」則是屬於capstone的課程,讓學生能夠結合四年來所學,進行專題研究。在課程的進行上,平常雖然是由老師或業師授課,但學生們必須分組,由不同的教授各自指導。


「良銘老師雖然指定我們做畜牧廢水的主題,也介紹了生科中心的藻菌技術團隊給我們,但後續的內容都讓我們自由發揮。」吳蕙均同學表示,老師也指派了研究室的博後協助他們,讓他們有很大的研究空間,但又不至於迷失方向。


過去講義課的時候,只是聽老師在台上講授廢水處理,期中期末考完往往就草草了事。但透過這個學期的實際參與,包含訪問畜牧場主、廢水採樣等,再加上要一直找相關研究報告,這種參與感讓自己對這個議題的印象更為深刻、也更熟悉。 -by洪仲亨同學


這學期作的事情


「原本我們是想藉由改善畜牧廢水的排放,提出二仁溪的整治計畫,但期初報告完就發現規模太大了。」同學們回憶起一開始的天馬行空,忍不住都笑了起來,「後來我們把野心縮小了一點,先評估各種畜牧廢水的方式,例如三段式處理廢水、沼氣發電、回灌農田等,進行效益評估與成本分析,算出實際的數值,初步分析出藻菌是較適合處理養豬廢水的方式。」


在鎖定藻菌這個方案後,小組成員便開始進行更深入的評估,在老師與博後的協助下,同學們到三個不同的畜牧場對每個廢水處理單元進行採樣,確認藻菌對廢水中氮磷的去除效率,再從這個基礎上,提出一連串的推廣計畫,包含手冊、影片等。「現在法律並未對氮磷排放進行限制,所以我們希望藉由藻菌處理氮磷的普及,推動政府進行法規修改,所以我們也對於法規可以改變的部分,提出了我們的建議。」翁子雅同學表示。


行動過程甘苦談


提到去畜牧場的回憶,大家的第一個反應都是「超臭的啊!!!」完全是在學校無法想像的情況,「但是到現場的過程也滿好玩的,其實有點像戶外教學,而且因為已經大四了,對於同學間能一起做些什麼的行程都很珍惜。」吳蕙均同學說。


實作專題要讓自己非常了解議題相關的知識,否則不但不知道自己在報告什麼,也無法跟農民對話。而且進入場域時,可以看到過去在書上的描述實際地出現在眼前,對於相關結構與運作會更了解,例如過去在書上常看到三段式廢水,但也是到現場採樣時才真的理解到每個池的樣子、流向、實際操作方式,其實與書上描述都是有出入的。這堂課讓自己有一種真的做過的感覺。 -by 吳蕙均同學

面對學校與社會現場的落差


談到這堂課的收穫,同學們最先提到的就是發現不同立場的落差,以及溝通的重要性。


「在實際拜訪畜牧場後,就會發現立場不同的話,看事情的角度就會不一樣,例如我們會覺得藻菌處理廢水的效率很好,費用也很低,怎麼大家都不用,但對畜牧場來說這就是多出來的成本。」洪仲亨同學認為,透過現場參與的學習方式,就會發現學校、政府與農民之間因為立場不同而產生的矛盾與衝突,這是過去只在課堂聽講時不會想到的,他也認為「現在政府其實有制定了許多法規與政策,但都沒有嚴格地執行,也就影響了新技術的推廣,而且每個新技術的推動,都會影響到畜牧農的運營,也是必須要考慮的。」


之前有在跨領域教師會議中旁聽,可以感受到每個領域的老師看事情的角度非常不同。也許我們畢業後出社會也會遇到這種問題,要怎麼跟別人溝通是很重要的。 -by 姚若琦同學

如何實踐社會責任


身為環工系的學生,要如何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呢?經過這學期的課程實作,同學們普遍覺得,雖然因為自己還在學習階段,比較難直接提供技術幫助,但大學教育的訓練,有助於理解新技術的內容與執行方式,因此可以扮演知識轉譯的角色。


「我們可以用比較白話的方式,協助農民了解新技術與政策。例如政府一直在推廣沼渣沼液的技術,但願意接受灌溉的農田太少,無法達到去化效果,有一組同學便設計了問卷,並在問卷過程中解釋該技術的做法,經過他們的解釋,可以發現農民的意願大幅提升。」姚若琦同學說,「又例如網路上或社會抗爭現場,有時會有些過於片面的意見,學生也可以扮演釐清正確觀念的角色。」


給學弟妹的話


經過一個學期的奔波,幾位同學都覺得收穫良多,雖然一直跑場域、作實驗,要投入許多心力,但還好組員們都很認真,經過不斷訪問、實驗、與討論,大學四年所學的知識在這裡進行了一次整合運用,也初步體驗到學校與社會現場的差異,是一次很累但很有價值的學習經驗。作為過來人,幾位同學都鼓勵學弟妹們要好好把握這種學習方式,也要學習團體合作,以因應畢業後的各種挑戰。


這堂課除了訓練大家團體合作,也要求每個人在面對同學、師長、還有場域民眾時,要能把專業知識呈現出來,不要耍廢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by 翁子雅同學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