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芭樂農民群組的靈魂人物─王茂松專訪

已更新:2020年8月12日

「請問教練,這棵芭樂還有救嗎? 求救求解」「教練,這個芭樂中間的空洞是缺鈣嗎?」「教練,光合菌在芭樂園不使用農藥的情況下,要多久噴一次才能防止病蟲害?」......

以上是芭樂光合菌群組的日常,而大家所稱的教練,也就是群組中的靈魂人物─王茂松。

會被大家稱為教練,是因為王茂松在成為專職農民之前,是個NAUI的資深潛水教練。隨著年紀增長,王茂松決定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毅然投入農業。而過去擔任潛水教練的經歷,讓王茂松體會到海洋與陸地的環境是環環相扣的,因此熱愛海洋的他,即使轉從農業,也希望能朝友善種植的方向前進,因而因緣際會地接觸到成大與食品所的光合菌課程。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證,王茂松認為光合菌對芭樂的生長有相當大的幫助,例如在剪枝後只施用光合菌的情況下,只過了1周就冒出新芽,比過去的2周快上許多。因此王茂松決定在重整的果園全面使用光合菌,調整既有的肥培管理,成為新的芭樂管理模式。

在食品所廖麗玲博士的鼓勵下,王茂松發揮一直以來熱心助人的教練性格,成為芭樂光合菌群組的版主,竭盡所能回答群組成員各式各樣有關芭樂使用光合菌的問題,帶動群組交流,使芭樂光合菌群組成為所有光合菌共學群組當中最熱絡的群組。本次,我們訪問了王茂松教練,讓他從農民的角度,來談談成大所經營的農民共學社群有何幫助,以及他心目中的期許與願景。


芭樂農民群組靈魂人物-王茂松教練

依作物類別建立社群,有益於農業技術的學習

光合菌農民群組原本是依照開課的縣市,組成了區域型的社群,109年起開始建立以作物為分類的社群,王茂松相當肯定新的分類方式,「因為不同作物遇到的問題是截然不同的,這樣分組才有共同話題,能夠做更多實務經驗的交流。」


以芭樂為例,農民關心的是芭樂的肥培管理、產期調節等議題,新的群組分類讓同樣栽種芭樂的農民能有一個討論的天地,即使經常擔任分享者,王茂松也認為自己也在群組學習到很多實用的小技巧,並從討論過程中獲得許多樂趣。

群組的交流需要適時帶動

芭樂群組的討論相當活躍,每天都有數十、甚至上百則對話,但這樣的討論風氣是經過輔導團隊與王茂松等意見領袖逐漸帶動的。王茂松說:「一開始很多人會不好意思在群組發言,紛紛私訊我問題,那我會引導、鼓勵他們把問題發在群組,讓我在群組回答的同時,也能讓更多人也可以一起學習。」


除了引導大家公開提問外,王茂松也會適時地點名群組成員協助回答或討論,鼓勵大家互助。換言之,在意見領袖有意識地引導與帶動下,逐漸培養出群組成員公開討論交流的風氣。

篩選資訊,引導群組成員的發言要負責任

這些農民社群雖然是基於光合菌課程而組成,但社群內討論的內容並不僅止於光合菌,還包含了各種農技分享等農民關心的議題,然而活躍的討論往往會伴隨著一些難辨真偽的資訊,除了同樣在群組內的輔導團隊會協助釐清外,農民們也逐漸建立起謹慎篩選資訊的共識。王茂松說:「有時候社群成員會有偏離主題、甚至有造成誤導他人的發言。一開始我會提醒那些成員,請他們要更謹慎發言,在分享、回覆訊息的時候避免以偏概全的論述。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慢慢地有更多有能力篩選資訊的人也願意發言,群組的討論風氣也更加健康了。」

互信,是農民共學的基礎

王茂松認為,現在社會普遍缺乏信任感,例如很多人因為不信任肥料廠,所以選擇自己做堆肥,而人際間的互信在農民社群內也是很重要的,有互信的基礎才能分享更多好的資訊,達到農民共學和交流溝通。因此長遠來說,要維持社群運作,除了鼓勵農民討論外,更重要的是要維護穩固這個互信的基礎,才能讓成員打開心房,互助分享。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